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导航菜单
 
 
新闻动态
文章正文
小微企业怎么沾上普惠金融的光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9-04-08 09:16:53    文字:【】【】【

文 | 车宁

四月五日,清明节。春节后第一个法定节假日。


按照国人传统,过节必回乡,更何况是慎终追远的清明节。回乡自然少不了交际,交际自然少不了觥筹交错。而因为笔者供职于商业银行,所以每当这个时候自然少不了帮忙贷款之类的话题,其中最火的,前几年是房产抵押贷,这两年是小微企业贷。虽然推杯换盏水乳交融,然而“口子”还是不能开,于是问者失落、答者尴尬,气氛也为之一滞。


这其实也是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一个折射。


仅从数字规模上看,遍布神州大地超过7300余万户的小微企业,不仅解决了全国80%的就业,还贡献了70%的专利发明、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而且这些成绩还是在较大的金融压抑下取得的,由于金融支持的缺乏,我国小微企业的生存期较之国外少了5到9年。在这期间,多少乔布斯、贝索斯含恨离场,多少Apple、Amazon胎死腹中。


大家在煎熬中也很困惑,国家不是号召要大力发展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吗?为什么“只听楼梯响,未见人下来”?这里面有什么门道?怎么才能沾上这个光?


这些也是笔者尝试理解并寻求答案的问题,也曾经反复推敲、询之师友。过程中形成了一点阶段性的成果,现在整理成文,希望能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  

一、最宝贵的首先是信心。


不吹不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春天真的来了。


即使是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明了金融环境的变化也是非常必要:拿以他们为服务对象的普惠金融来说,究竟只是一场特殊环境下的政治任务,还是有可持续性的商业活动;究竟只是选几家关系企业做些案例,还是真正形成面向行业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这都将深刻影响企业主们的决策和行动。


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走向深入的最近时期,编排当年“赚钱赚的不好意思”的银行人的案例和段子不绝于耳。有的说,因为对公业务全线冰封,某行某分支机构的客户经理们已经数月颗粒无收;有的说,因为投融资平台发展陷入泥沼,以他们为服务对象的银行职员们纷纷离职。。。林林总总的消息都指向了一个现实:银行业务转型真的要开启了。


转型转向哪?行业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小微服务,这其中固然有着经济发展模式转换、消费群体结构变化以及技术和商业发展带来的外来物种竞争等外因,但核心还在于自身能力的困境:作为亲经济周期的行业,同时也由于生长路径的影响,银行在投资为主旋律的经济发展阶段中锻造了服务大基建、大项目、大企业的能力和组织,而当消费接过大梁之后,考虑到零售业务已然形成的免费习惯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小微金融并由此进行调整重组已是商业银行不得不为之的战略抉择。


数据也同样佐证了这一趋势。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8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3.49万亿元,同比增速8.9%,贷款户数1911.01万户,同比增加406.2万户——业务已然开始助跑,只待加速。


既然银行们已经打算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真正当成生意长期来做了,那么小微企业完全没有必要再去重复过去时代的“关系经济学”,而是应该沉下心来知己知彼,真正提升自己的信贷能力。


  ◆  

二、银行怎么看小微企业?


虽然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号称“普惠”,但提供普惠的机构总有能力半径,资源也是相对有限,究竟花落谁家得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涉及到了“知己”的问题。


说起银行的小微服务,真是一把辛酸泪:手续繁琐、流程冗长、体验较差、费用畸高...... 只要愿意,这个负面名单还可以继续列很长。


不过你造么?银行人谈起小微服务,也同样是吐槽体:

这是政治任务,做得好应该做不好受罚;

这是散户业务,相比营销大型企业投入产出明显不等;

这是高危业务,几年过后满目疮痍多少干部折戟沉沙...... 



我们知道,过去服务小微大体是一种政治担当以及社会责任的承担,由于并不实际产生多少经济效益甚至还有亏损,最后实际导向就是填鸭式地完成若干指标和讲述公众、监管以及市场爱听的温情故事。另外还要控制机构和个人的风险,因此需要找有“背景”的企业、有“关系”的企业、有“话题”的企业,往往还得打包销售一些对企业不一定有用但能让银行踏实、能让客户经理完成任务的“产品”。


这就是普惠金融的昨天。为什么会这样?


从信息沟通角度讲,大部分的小微企业是“孤岛”、是“黑洞”,无法和上下游以及金融机构形成全面、有效的交互。


从经营模式角度讲,大部分的小微企业在局部虽然采用了一些现代管理手段和营销方式,但从根上也就是组织方式(内)和产业分工(外)还不算是现代企业,有些甚至只是自然经济披上了现代产业的外衣。


最后落实到对其的信用和风险评估上,就是直观上大家议论的企业不值钱、资产不值钱,抗风险能力差。


看不透、摸不准、搞不定,信息落差的存在导致了银行一直无法降低业务运营-风险控制成本,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于是就有了广为诟病的“不能贷、不敢贷、不愿贷”。小微企业也需要在正视问题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  

三、普惠金融的套路,你看懂了吗?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知彼的一面就是说要充分认识银行服务小微的模式。还是先用案例来现身说法:以时下风头正劲的某互联网银行为例,他们就依托于自有和合作平台丰厚的数据积累,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数千个风控的测试、数百个风控的模型和10万以上的指标,能够做出毫秒级的风险-业务判断,大大提升了小微金融的服务能力、效率和半径,确确实实地把这项业务做成了商业。


例子摆在这,“元芳”们怎么看?


从制度设计上看,就是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组成要素,其作用就是服务现代产业并且由其生长路径所约束也只能服务现代(而非前现代)产业。


从服务方式上看,就是银行作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跨时空调配资金资源的机构,需要依托信息技术,利用专业能力对能够触达的对象提供适当的业务、产品,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营利以保持商业的可持续性。


具体到普惠金融,对其进行定性的不管是英文的inclusive还是中文的普惠,表达的意思主要是对抗金融“挤出效应”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首先表现为触达性,并且这种触达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网点、电子渠道或者广告宣传,更重要的是形成信息上的“触达”。包容性的另外一个表现是适当性,这主要是说普惠金融不是帮扶、不是福利、更不应该是利益输送,而是建立在商业逻辑上给适当的客户以适当的服务。


这样就有了金融科技一展身手的空间。金融科技当然不能从0到1凭空创造信用,但不妨腾挪变化从1到N调配资源:比如打通小微企业与其上下游、公共部门以及金融机构信息交互的“奇经八脉”,进而形成所谓的“精准画像”并“精确定价”;再比如将小微企业整合到一个个“生态圈”、“产业链”,使主导企业的信用得以覆盖过来,又比如形成针对小微企业各展所长的服务网络,促进分工分散风险,更不用说以技术降低准入门槛、工作成本。。。


反过来对小微企业来说,从上面大段拗口的表述中只需提取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现代经济”,一个是“信息技术”。因此以后小微企业知己知彼后的关键就是要融入现代经济,其进化方式是利用信息技术对自身业务进行改造,以实现黄仁宇先生所说的“数目字管理”(即现代化的基础)。


  ◆  

四、落地的方式就是“上车”。


方向有了,那该怎么落地呢?某宝对其“路边摊”的服务可以提供借鉴。早在去年五月,其就联合生态伙伴推出了“码商成长计划”,在“保障”和“成长”两大方面双管齐下:通过提供系列数字化经营工具和客户金融行为知识教育,助力其尽快搭上数字化快车,实现“数字化门店、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用户运营”,构建起连通金融的桥梁。


这样上车后的“路边摊”、小微企业们第一是让银行们“能贷”:如前所述,过去意义上不能接入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本质上还是前现代经济的范畴,从主体到行为到资产都无法进行定价,这样又谈何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服务?“路边摊”的经验是以支付方式的进化为突破口,首先是支付设备升级,能够和信息化的社交、电商平台(如微信、支付宝等)进行交互,沉淀资金流、业务流信息后又升级结算和运营系统,进而能够被整合进现代经济体系,在设备和生态的赋能下完成了从流程到形态的转型,信息和信用的打通,进而有了“能”与金融对话的基础。


第二是“敢贷”。“路边摊”始于支付业务的进化给其自身和金融带来的“惊喜”不止于此。实现华丽转身的小微企业不但可以使其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对金融机构可见、可预期,还可以通过其自身的信息化而承接更多安全工具和监控手段。金融机构不仅能对其风险进行定价,更能个性化地“按需定价”,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形成分工网络,使原来被挡在成本门槛外的机构得以进入,通过各展所长有效分散风险。
 

最后是“愿贷”。商业银行“愿贷”的心理变化基础是服务小微模式和图景的变化。一改过去自然粗放的一对一模式,在有效控制成本和风险基础上银行不但更有利可图,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还加强了对其所在的生态圈、产业链的把控,有效遏制金融脱媒的蔓延。另外,步入现代经济生态而可在“数目字上管理”的小微企业既是信贷业务的VIP,也是资本市场的弄潮儿,同时还会享受更多的保险服务。有了广阔光明的变现前景,有了其他业态来分散风险,本来就利润相对较高的小微企业服务势必成为行业争抢的“蓝海”。


  ◆  

五、助力普惠,大家可以做得更好。


行文至此,朋友们对于小微企业能否获得、如何获得现代金融服务想必都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其实,小微企业获得更优质的普惠金融服务,除了自身努力,各界也可以施以援手: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需要在产品上更努力一些。在被互联网公司定义的金融科技上半场,营销能力是市场竞争的主流利器。不过,对营销能力的倚重形成“天下武功非快不破”的惯性,过度追求快捷一方面造就了服务冗余,另一方面又滋生了风险隐患。对于银行们来说,在开放银行语境下片面强调营销还将会使其基于产品的比较优势淹没于营销的同质竞争中。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一方面对内营造基于场景的敏捷产品研发模式,另一方面对外形成基于各自独特优势的产品分工体系。


对于监管机构来说,需要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更充分一些。小微金融服务当然是一项带有社会公益色彩的事业,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可以越俎代庖,以指令代替指导,毕竟Business is Business,需要商业的逻辑性和可持续。未来监管政策、行业自律的方向应该集中于为业务的创新发展提供制度公共产品和信息基础设施,做好规范发展和风险防控工作。特别是弥补商业在公有领域的短板,以公益的目的推动作为服务对象的小微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同时组织水电气、税务、物流、ERP等多元数据优化银行的数据结构和信贷模型。另外还可对其经营者进行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教育,降低金融科技服务小微的成本门槛。


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有温度”的普惠金融让他们更有“获得感”,其实也会让社会更有“幸福感”,不是吗?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6-2017 福建省中小企业信息协会